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召开“道中华”撰稿专题工作会议
3月1日下午,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召开为“道中华”微信公众号“一文一物”栏目撰稿专题工作会议,博物馆馆长陶颖主持,博物馆副馆长及专项工作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2023年文物古籍资源创新转化为“道中华”内容工作实施方案》,总结了2022年博物馆完成“道中华”专项工作情况。按照宫党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博物馆实际,部署了做好2023年“道中华”专项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博物馆全体人员克服各种困难,为“道中华”提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论文稿40余篇,完成21件文物的图文撰写。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班加点完成了14件馆藏文物的视频拍摄。自2022年12月24日起,“道中华”视频号、“一文一物”专栏等,均有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文物故事不断推出。有“道中华”视频号播发的《十二芒冷水冲型铜鼓》《皇帝赏赐的“龙褂”竟能出现在他的身上》《乾隆皇帝为何亲自设计金瓶》《小小的银印竟至尊无上 它的主人到底是谁?》《百年官服为何依旧光芒四射》《嘎布拉碗道出乾隆与六世班禅的故事》《看看“海螺”变“法螺”背后的故事》《银曼扎与“最好的爱国者”》等8期。在“道中华”微信公众号“一文一物”专栏播发的8篇文章中,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供稿的《通宝何以“开元”》《常平五珠小小个“重如其文”愿景长》2篇入选。通过做好“道中华”专项工作,创新形式讲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既进一步发挥了文物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培养和锻炼了青年人才队伍,对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准备拍摄视频的文物
▲拍摄前反复熟悉确认脚本
▲拍摄过程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会议强调,博物馆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宫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在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积极主动、紧密配合,继续积极做好“道中华”相关工作,努力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高质量做好文物稿件撰写及报送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博物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