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四体清文鉴
《御制四体清文鉴》,又称《四体合璧文鉴》,为满、藏、蒙、汉合璧对照辞典,乾隆时期是以《御制增订清文鉴》为蓝本,增加蒙古文、藏文词语而编成,但去掉了注音、注解部分。其所收词语、分卷方式、分类编排等与《御制增订清文鉴》完全一致。该书约收18667条词语,是满、藏、蒙、汉互译重要的工具书。
一般认为《四体清文鉴》是在满 、蒙 、汉三体的基础上增加藏文而成,而《五体清文鉴》又是在《四体清文鉴》基础上增加维吾尔文而成的。据相关档案记载,《四体清文鉴》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出样书,六十年(1795年)出刻本,且大量刊印。《四体清文鉴》和《五体清文鉴》在清字经馆下设之《清文鉴 》处编纂的,而此机构属内务府。四、五体《清文鉴》修成后,《清文鉴》处随即撤销。然而,《四体清文鉴》与《五体清文鉴》的编修情况很少见于官书。可能是由于这两书在翻译、整理满文《大藏经》时产生的附带产品有直接的关系。
清代,统治阶层高度重视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把清语(满语)和骑射作为一项国策,乾隆皇帝认为“骑射我朝根本”、“清语尤为本务”。清朝皇帝把能否坚持清语骑射,能否保持满洲旧俗看成是有关清朝政权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朝编了《御制清文鉴》、《满蒙文鉴》,雍正时期编有《清文汇书》、《清文启蒙》,乾隆朝编有《御制增订清文鉴》、《三合切音清文鉴》、《清文补汇》、《清文典要》、《六部成语》、《翻译类编》、《音汉清文鉴》、《四体清文鉴》、《五体清文鉴》,光绪时期编有《清文总汇》、《清文虚字指南编》、《初学必读》等语言类专业工具书。
满文(国际音标转写:manju hergen)是用来拼写满语的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大臣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称老满文,与蒙古文字头数目和形体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1594~1632)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达海利用在字头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头的形体、增加新字头等方法,表示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改进了拼写方法,并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语的字头。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正字法,具有明显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蒙古文来自回鹘文、满文来自蒙古文、锡伯文来自满文。
清朝时期,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国书”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特别是在清代产生了大量的满文文书档案和图书,为中华各民族文化宝库的丰富做出了杰出贡献。辛亥革命后,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
我国满文古籍文献数量庞大,迄今保存下来的满文档案就有200万件以上,其他古籍约2000余种。内容涉及历史、语言、文学、翻译、军事、地理、医药和自然科学等。版本有刻本、写本、抄本、晒印本、石印本、影印本、铅印本等。有官修,也有私著。文字种类上有满文的,有满、汉合璧的,满、汉、蒙、藏合璧的和满、汉、蒙、藏、维吾尔语合璧的多语种文献。
中国民族图书馆现藏有满文古籍3259册,《御制四体清文鉴》是其中的重要满文多语种古籍之一。
此《御制四体合璧文鉴》(满、蒙、汉、藏)为刻本,共10册、两函(每函5册)。线装,白口,四周双边,宽19厘米,长29.5厘米。每册书的第一页有满、蒙、汉、藏《四体合璧文鉴》书名,满、汉文分卷名,满、蒙、汉、藏文目录等信息。分总卷、坤卷、杂卷、巽卷、震卷、总共上卷、总纲下卷、乾卷、坎卷、艮卷等。
另外,还有《御制四体清文鉴》的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本,共三十六卷,清高宗弘历敕撰。
《御制四体清文鉴》作为多语种工具书,不仅反映了清代语言学图书的发展水平,而且还促进了清代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与周边的民族蒙古族、藏族和汉族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发展了满族文化。特别是随着满族与汉族交往的深入,彼此之间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发展水平日愈接近,满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在经史、诗词、文学、书画等汉族文化的传统领域,满族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可以说,《御制四体清文鉴》是研究和了解清代汉族与满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工具书,是多民族语言文字交流的重要物证。
参考文献
1.江桥著《御制四、五体<清文鉴>编纂考》。
2.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3.史金波、黄润华著《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1版。
(文图/ 艾合买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