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首展座谈会”成功举办
12月21日,民族文化宫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首展座谈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总监、首都博物馆原馆长韩永,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平,中国文物报社首席编审李文昌,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于今等民族学、博物馆学、文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出席座谈会并发言。民族文化宫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博物馆、图书馆等业务部门职工70余人参加会议。座谈会由民族文化宫副主任们发延主持。
杨圣敏认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规模可以更大,以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他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以及如何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对个人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56个民族和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认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提倡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缩小各民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育水平上的差距,加强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等等,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韩永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的首展立意高,主题设计好,用具体实物、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把中国古代统治者如何巩固统一的历史智慧展现了出来。认为如果展厅面积再大一些,应该可以展出更多文物以显示更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历程,并对展陈细节提出了很好建议。
刘超英十分赞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展览是系列展的形式,如此不同的展览层层递进,从各个方面来诠释主题,但应注意系列展中各个展览之间的关系,应体现每个展览的特质。此外,她对展览大纲编写、宣传推广、教育活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的思考和建议。
王平认为展览的主题好、质量好、效果好。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展览,就是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很好的一个措施。展览用了高科技的展示方式,观众通过观看,可以体会到文物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所要表达的观点。
李文昌认为展览是一个小而精的展览,面积不大,文物不多,但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展陈技术运用也很恰当。他对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物报社等主办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和“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评选进行了介绍,鼓励民族文化宫也应完善展览的各个方面,积极参评,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于今谈到民族文物是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我们要让这些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样能有效加强民族团结、捍卫我国领土完整和主权。认为当前我们应重点打造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史料文物体系、宣传体系、教育体系、领导体系和人才体系,抓紧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平台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民族文化宫精心策划推出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将陆续推出十个专题展览。首展“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于今年8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出。展览开展以来,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10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来参观学习、开展现场教学或主题党日活动,接待观众三万余人次,反响热烈,广受好评。
此次座谈会上,各位专家从不同专业领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意义和作用等进行了深度交流讨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首展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深化研究,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罗吉华 图/张丹波)